2005年5月28日上午9点,“中国美术馆学术讲座”将邀请著名美术评论家殷双喜作题为“1990年代:中国雕塑走向公共艺术”的学术讲座。 殷双喜先生1991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艺术批评理论专业,获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外美术比较研究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美术研究》杂志副主编,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油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雕塑》杂志编委。 从事艺术史研究及批评,1990年作为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家被收入意大利的《ART DIARY》。编著有《雕塑50年》、《黑白画史》、《20世纪中国雕塑学术论文集》等。曾多次参与或主持策划大型艺术展览,应邀担任2005年第二届成都双年展策展人。 内容提要: 1990年代以来中国雕塑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1990年代的后期,由于中国迅速进入一个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以城市雕塑为主要形式的公共雕塑的发展,与当代建筑、城市规划、居民小区建设的联系日渐密切,从而走向了公共艺术的领域,拓展了中国雕塑的创作格局。 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雕塑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开放的过程,它表现为雕塑正在走出肖像与写实风格人物的统一模式,向一切可能的艺术资源开放。 1990年代以来,一些有前瞻性眼光的批评家积极地参与了中国雕塑的现代化进程,推动中国雕塑进入中国当代艺术的主流,有关20世纪中国雕塑史、中国雕塑教育与创作的研究也在学术层面上展开。 更具有公共艺术特征的是政府与城市规划部门与雕塑家共同努力,结合城市改造,对某些城市公共空间所进行的综合性公共艺术规划与建设。向公共艺术的转型标志着中国雕塑更加贴近中国社会的发展,雕塑艺术能够将变革时期中国人的精神状态以物质的形式固化为永恒,从而参与世界性的文化交流与不同文明间的平等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