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作者

翁云鹏
出生日期:1964年
出生地点:江西景德镇
教育经历:1985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系
199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同等学历班
2000年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第四研究室博士课程访问学者
工作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出生地点:江西景德镇
教育经历:1985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系
199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同等学历班
2000年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第四研究室博士课程访问学者
工作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个 展:
“世界的重叠”,2002年,Art Seasons 画廊,新加坡
“光晕政治”,2008年,Art Seasons 画廊,北京/新加坡/苏黎士
“并置的图像”,2008年,新北京画廊,中国,北京
“翁云鹏个展”,2008年,LIMN画廊,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
“影像的寓言”,2009年,今日美术馆,中国,北京
“光晕政治”,2008年,Art Seasons 画廊,北京/新加坡/苏黎士
“并置的图像”,2008年,新北京画廊,中国,北京
“翁云鹏个展”,2008年,LIMN画廊,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
“影像的寓言”,2009年,今日美术馆,中国,北京
群 展:
“金色收获——中国当代艺术展”,2003年,国家美术馆,克罗地亚
“都市中”,2009 年,中国美术馆/美国子午线国际空间,美国,华盛顿
“翁云鹏陈丹青作品联展”,2010年,东站画廊,西安美术馆,中国,北京,西安
“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之——中国影像艺术1988-2011”,2011年,民生现代美术馆,中国,上海
“开放的肖像”,2012年,民生现代美术馆,中国,上海
“都市中”,2009 年,中国美术馆/美国子午线国际空间,美国,华盛顿
“翁云鹏陈丹青作品联展”,2010年,东站画廊,西安美术馆,中国,北京,西安
“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之——中国影像艺术1988-2011”,2011年,民生现代美术馆,中国,上海
“开放的肖像”,2012年,民生现代美术馆,中国,上海

艺术感言
在这个图像时代,我们究竟在看些什么,又是怎样在看?
日常生活中我们对电视的观看以及电视所处的形形色色的鲜活场景吸引着我。种种电子媒体,无论是电视还是电脑发出的光芒在其中闪耀。那些笼罩在电子之光里的现实生活来自今天全球化的景观。
电视屏幕呈现出另一重异度空间—瞧那电视屏幕里的面孔—出现了。那些面孔,或坚定或骄傲或不屑,荣光、记忆,连带字幕显现的权力话语似乎都消融在日常生活的嘈杂声,或者淹没在厨房的气味里了。然而,我们不能就此仅仅承认日常生活的消解力量。这些公共电视肖像在构成异质的同时被现实凸显且强化。时空交错,它们明明不属于那里却仍然能够在那里出现,持续地反复出现,夺人眼目。
那些我们早已熟悉的场景变得既陌生又充满矛盾。当我们重新观看周遭的世界,能否唤起温暖与同情?
日常生活中我们对电视的观看以及电视所处的形形色色的鲜活场景吸引着我。种种电子媒体,无论是电视还是电脑发出的光芒在其中闪耀。那些笼罩在电子之光里的现实生活来自今天全球化的景观。
电视屏幕呈现出另一重异度空间—瞧那电视屏幕里的面孔—出现了。那些面孔,或坚定或骄傲或不屑,荣光、记忆,连带字幕显现的权力话语似乎都消融在日常生活的嘈杂声,或者淹没在厨房的气味里了。然而,我们不能就此仅仅承认日常生活的消解力量。这些公共电视肖像在构成异质的同时被现实凸显且强化。时空交错,它们明明不属于那里却仍然能够在那里出现,持续地反复出现,夺人眼目。
那些我们早已熟悉的场景变得既陌生又充满矛盾。当我们重新观看周遭的世界,能否唤起温暖与同情?

参展作品
-
有静物的肖像
尺寸:100x80cm
创作年代:2009 -
废木箱上的肖像
尺寸:100x80cm
创作年代:2012 -
黄色写字台上的肖像
尺寸:100x80cm
创作年代:2012


开放时间:9:00-17:00 (16:00停止入馆) / 馆 址: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一号 / 咨询电话: 64001476
中国美术馆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215581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16
中国美术馆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215581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16